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

      健康的飲食習慣需從小開始培養,飲食的攝取過與不及,皆會對孩童成長發育與學習造成影響,但飲食模式與飲食習慣常是靠後天的環境與學習建立,尤其幼兒至兒童期的飲食行為常延續其一生,對未來影響極大, 而幼兒園和學校具有示範及教育意義,飲食教育應為學習、教育的一環, 校園也應保障學生飲食的衛生、營養與健康。
      根據 2013-2016 年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7-12 歲 及 13-15 歲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分別達 28.4%及 24.3%,相當於每 4 位國 民中小學學童即有一位有過重或肥胖問題,而世界衛生組織於 1996 年已 正式將肥胖列為一種慢性疾病。進一步分析 7-15 歲學童的熱量攝取,結果發現熱量來源不理想,八成以上學童之乳品類食物實際攝取量未達建議攝取量 1.5 份、不到一成學童攝取足 3 份蔬菜或 2 份水果,且約四成學童每 日至少攝取 1 次甜飲料。另一方面也發現,不論幼兒或學童的膳食纖維攝 取量皆不達建議量的一半、學童的鈣質攝取亦不達建議量的一半,顯示幼 兒及學童普遍吃較少蔬果、含鈣食物(如乳製品),容易對消化器官產生負 擔及增加骨質疏鬆發生的機率。由上述資料可知,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已嚴重影響到幼、兒童和青少年,具有成長發育潛在風險、體位兩極化現象。 而幼、兒童的三餐中至少有一餐是幼兒園的餐點或學校午餐,佔一天飲食的 1/3,尤其重要。為改善幼、兒童飲食現況,教育部依衛生福利部所發布每日飲食指南,頒訂「幼兒園餐點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及「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午餐基準」作為幼兒園餐點、學校午餐之製備參考,並預防學生體重過輕、過重或肥胖,避免早發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 病或發育不良之發生,使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健康基礎。
      幼兒園及學校除了示範作用,更能透過兒童對教師的信任與同儕間的鼓勵,施予健康飲食教育、提供正確飲食觀念,為建立健康飲食支持性環境、良好飲食習慣之積極有效管道。除了將飲食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外,營造學校整體環境,包括幼兒園餐飲、員生消費合作社、學校午餐,也是營養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環,在校園營養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