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健康飲食教育規劃

一、融入正式課程
以不同領域課程為主體,在既有的課程主題及單元中,與健康飲食教育指導內容六大面向及內涵,相互連結或延伸進行。

二、非正式課程教學類型
以學校的正式課程為中心,藉由不同類型的活動、時間及資源於課程外補充或加強健康飲食觀念,建議可與正式課程科目教師搭配,並善用學校午餐時間及戶外教學活動,給予學生多元學習的環境。此外亦結合家長與社區的力量,一同提升學生健康飲食的知識、行為及素養。
(一)學校午餐體驗:用餐時間為實施飲食教育最佳的時機,除了加強飲食相關知識外,也可以讓學生嘗試自行設計菜單、實際執行用餐禮儀(如:一起開動、適當使用餐具等),更可透過與同儕間的共餐、打菜等互助合作提升飲食素養。

(二)校園內非正式課程活動:可利用晨朝會及班會時間辦理進行教學或討論等活動,搭配校園內環境營造、運用校園空間進行農耕體驗、學藝競賽(海報設計、作文、繪畫比賽等)以及實際參與餐飲製備過程等。

(三)結合戶外教學:走出課室參與農事體驗活動,讓師生親近自然並認識農業發展,給予學生多元學習的環境,包括:休閒農業旅遊、種植學習、作物採收及照顧體驗、農產品DIY活動等。

(四)飲食諮詢指導:根據學生定期健康檢查的結果,以及師長對學生日常飲食的觀察,設計團體或個人的飲食指導,並製作記錄及持續追蹤。

(五)家長的參與及教育:飲食教育及文化應在家庭紮根,除了在學校裡接受健康飲食教育外,更需要家庭環境的支持,家人與學校間的配合更有助於飲食教育深植於生活中,如:家長參與學校供膳會議、與學生完成飲食教育學習單、寒暑假家庭作業等,並增加親子共餐、親子烹飪的頻率等。

(六)社區的資源:透過社區環境、人力、政策、醫療等資源及活動,與飲食教育結合,建立社區飲食文化觀念、瞭解農業生產及加深與社區的認同感,包括:連結在地生產者、農業相關產業、農民團體等資源,進行農業生產、消費的相關體驗,或參與在地農會活動、參觀社區超市、與鄰近社區長者共餐、策劃長者議題式共餐、社區健康中心健康飲食宣導、利用社區資源了解不同階段家庭成員生命期營養或飲食相關疾病的指導等。

三、列入校訂/校本課程
可將健康飲食以跨領域方式發展統整性主題/專題跨域/議題探究等,並結合以上正式或非正式課程進行課程規劃,可利用彈性學習課程或選修課程或班(週/朝)會時間進行,使其更貼近學生需求和生活經驗,提高學習的實用性,並提升學生健康飲食的全面發展。

四、飲食教育指導內容行事曆範例
(一)時間軸:

將1~12年級依時間軸進行由淺至深的教學,考量上、下學年度,以8月開學至隔年7月暑假共十二個月劃分成四個時段(8~10月、11~1月、2~4月、5~7月)。

(二)規劃理念:
  1. 飲食教育指導內容搭配不同時間而設計,包含學校行事曆(如開學體位測量)、台灣傳統節日、世界糧食日、四季變換之常見狀況(如冬季為感冒好發季節、夏季為食品中毒好發季節)。
  2. 為先建立健康飲食之生活行為,1~9年級於學期初進行實踐、體驗之教學,而後說明理論;10~12年級則先瞭解理論,而後再實際應用於生活中。
  3. 建議可依據以上飲食教育指導內容發展學習成效評量。